当前位置:首页

>瓯居海中>瓯海概况

瓯海概况

概  况  

瓯海辖域古为瓯地,春秋战国属越地,秦 统一六国后为闽中郡地,汉惠帝三年(前192)驺摇 受封为东海王建东瓯国属东瓯国,东瓯国消亡后属 会稽郡回浦县。东汉时先后属临海郡之章安县、永 宁县。东晋太宁元年(323)析临海立永嘉郡属永嘉 郡永宁县。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郡,改永 宁县为永嘉县,遂属永嘉县,此后历1300余年直至 民国年间辖域均为永嘉县一部分。民国末年(1949 年1月1 日至9月30 日止)5月7 日,除沿海少数岛 屿外,今温州市全境解放;8月,析置省直辖温州 市,今瓯海区境属温州市。1949年10月1 日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复归永嘉县,1958年 8月重划属温州市区,198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建 立瓯海县,以原温州市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 西岸5个区为行政区域。1992年3月撤县设区,成 为温州市三城区之一。2001年7月,温州市行政区  划调整,将永强片4个镇划归龙湾区,藤桥片5个 乡镇以及梧埏镇火车站以北4个村划归鹿城区,瑞  安市仙岩镇、丽岙镇划归瓯海区, 确定区人民政府 迁驻娄桥街道。2003年撤销西岸、五凤垟、北林垟 3个乡并入泽雅镇,撤销梧田镇、新桥镇、娄桥镇、 南白象镇、茶山镇建制和三垟乡建制分别设立街 道办事处。2011年3月撤销潘桥镇、郭溪镇、瞿溪 镇、丽岙镇、仙岩镇5个镇建制,设立5个街道办  事处。2021年瓯海区辖12个街道、1个镇,设有瓯 海区经济开发区和温州高教园区, 39个社区、151  个行政村。2022年年末户籍人口477822人。

地理位置   

瓯海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温州市中部,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 27。51 ’06 ”—28。06 ’08 ”、东经 120。19 ’47 ”— 120。45’06”。东邻龙湾区,西界丽水市青田县,南 接瑞安市,北连鹿城区。边界线总长218.94公里。 地形狭长, 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地理构成大致是 “六山一水三分田”。从地理空间看, 大体上可将瓯 海区分为仙丽片、梧田片、三溪片和泽雅片4大片区。其中,后3大片区通过东西向的瓯海大道相连,梧田片通过104国道联通仙丽片区,其用地狭长,沿南北方向延伸。其北与温州市鹿城区相连,东接温州市龙湾区,向南可达瑞安市。

地形地貌  

瓯海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部是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600~800米,其中与瑞安市、青田县交界的荸荠嶂主峰海拔1052.1米,为辖区最高峰。

瓯海区山脉属洞宫山脉南支,洞宫山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在西段形成低山地貌,主要以凌云山、崎云山、金刚尖、龙井山、前山、分水城尖、五峰尖、算盘尖为代表, 平均海拔均在700米以上。 中段以白云山、景山为主, 与温瑞平原组成平原、丘陵地貌,海拔在3~500米之间。东段以大罗山脉西侧和温瑞平原为主形成低山、平原地貌,海拔在3~600米之间。全区地势以东西两头高,中间低为主要特征。

根据全区地形地貌,可以区分为2个不同的类型区:一是低山丘陵区。该区主要位于瓯海区西部。主要分布于泽雅、瞿溪、郭溪、潘桥、娄桥、 丽岙、仙岩、茶山等镇街。该区重峦叠嶂、山势高  峻陡峭,相对高差大。其中,北林垟的荸荠嶂主峰海拔1052.1米,为瓯海区最高峰。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最高达70%以上,是瓯海区的主要林区,拥有泽雅、仙岩2个省级风景区,西雁荡、茶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著名的温州第二大生活用水储备水库——泽雅水库就坐落在该区。二是平原丘陵区。该区包括瞿溪、郭溪、潘桥、新桥、景山、丽岙、仙岩、娄桥、新桥、梧田、三垟、南白象等镇街。该区为温瑞塘河灌区主要部分, 为瓯海区的经济发达区,新区规划中的行政中心就坐落在该区娄桥街道。区内国道104线、瓯海大道、金 丽温高速、甬台温高速、金温铁路及在建的甬温铁路、温福铁路等纵横贯穿该区平原。

凌云山以山峰高耸入云得名。位于泽雅镇 西北部。主峰临近青田县界,海拔1009.3米,设有航标。西部延伸入青田县境。东西走向,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2000米。岩石构成以花岗岩为主。矿藏有蜡石矿,表土属红黄壤,植被属次生林。其脉有古耸山、崎风脑、下冯山、夏家山、尖头脑等山。

古耸山别名古耸寨。位于泽雅镇五凤垟办事处东南部。山形似塔,海拔732米。因孤峰耸立,故名“孤耸”,后依谐音演变为今名。其上有寨城残址,相传建于明代。山体多花岗岩, 表土属红黄壤。植有松杉等林木, 坡地种植番薯。

门槛山位于泽雅镇北部。西南至东北走向。山脊岩石隆起似门槛,故名。海拔682米。花岗岩、白泥矿蕴藏量丰富。山多松、杉、毛竹。山麓有耕地,种植水稻、番薯。

奇云山位于瓯海、瑞安、青田三县(市)交界处,西南沿瑞安、青田界向东北伸入瓯海区泽雅镇,是瓯江支流和飞云江支流的分水岭。主峰在瑞安市境内,海拔1164.8米。以常有云雾缭绕蔚为奇观得名。其脉(瓯海区境内)有底浃湖山、荸荠嶂、 大寨头、三个尖、金岗尖、仙宅山、方园山、大平山、潘庄尖、雪尖山、西龙井山、峡井头、山后墩、 马峰尖、烂蕻山等。其中,荸荠嶂系瓯海区境内最高峰。山体岩层以火山岩、沉积岩为主,山表覆盖大片黄壤土。植被主要是次生林。南麓有北林垟林场,种植马尾松、杉、柏、栎、毛竹、油桐、油茶、 黑荆树以及柑橘、杨梅、李、杏、葡萄等。低坡辟 有梯田、种植稻、麦、番薯、油菜、花生和药材等。

荸荠嶂位于泽雅镇北林垟办事处境内,西南和瑞安市、青田县接壤, 系奇云山一支。以形似荸荠得名。海拔1052.1米,是区境内最高的山峰。植 被为次生林。坡地辟有番薯园。1977年建有荸荠嶂 林场,1984年并入北林垟林场。

大寨头位于泽雅镇北林垟办事处东南部。东至山后村,南达瑞安市,西北为林垟、胡坦2村。海拔843.2米。山上植有松杉等林木。1982年前温州 电视转播台曾设在山巅。中部有山道和尚岭。

金岗尖位于泽雅镇西岸办事处西南隅,为奇云山支脉之一。东起岙底,北达仙宅山,西南至瑞安后龙。海拔987.8米。山尖光秃, 阳光照射,金光闪烁,故名。花岗岩蕴藏量丰富。坡谷产有毛竹、 松木,山麓大部已开垦为园地,种植番薯、茶树等。

西龙井山别名龙泉山。位于泽雅镇与瑞安市交界处。海拔864.3米。以山上龙母娘娘庙中有一泉井得名。因与潘桥镇境内的龙井山重名, 1986年定为今名。清光绪《永嘉县志》载:“龙泉山在城西七十里。”山体多花岗岩。植有松木,山坳谷地 种植番薯及茶树。

峡井头位于泽雅镇西南部。西北走向。南起双界田,北迄金岙,东至上陈,西邻犁头垟。海拔 720.6米,土质肥沃,植被茂密,松、杉葱郁。低处种植番薯、茶树。

瞿溪山位于瞿溪镇。山以溪得名。其脉有北坦山、百亩坦、南山、狮子山(又名岙底山)、龙头尖、后屿山、炮台山、肇山等。附近尚有雄溪诸山。岗峦起伏,山山相连。其中,以南山为最高,海拔 714.6米。清光绪《永嘉县志·叙山》载:“瞿溪山,在城西南五十里。上有龙潭,瞿溪所出。”该山风景秀丽,古迹众多, 自古以来为骚人墨客所向往。 南朝宋山水诗人、永嘉郡太守谢灵运曾游此山, 写 有《过瞿溪山饭僧》诗。狮子山麓的龙潭,每逢雨后,飞流直泻,如龙嘘气,颇为壮观。明何白《大 水后登瞿溪龙潭》诗有“白昼微嘘一缕云,下方忽散千林雨”句。八仙岩已修葺一新,普明寺(即后屿寺)尚存遗迹。有茶叶、杨梅、柑橘、竹笋、山药等特产。

雄溪山位于瞿溪镇南部。南与岷岗山连接,为锯板坦、犁头尖、蛟垟山、分水城尖诸山的总称。 以溪得名。清乾隆《永嘉县志》:“雄溪山,在城西 南四十三里,雄溪所出。”

分水城尖位于瞿溪镇西南部,为飞云江和三 溪河的分水岭。山尖北侧筑有城墙一段,有城门可 通行人,山以城得名。海拔592.3米。山地土质肥沃,柴草茂盛,并种有茶、番薯。

郭溪山位于郭溪镇。以郭溪得名, 系天长岭以东凤凰山、乌岩尖、北朋垄诸山之总称, 西有天长岭、钟铜岭,北有四古庵岭。明弘治《温州府志》载:“郭溪山,一名罗溪山,南联瞿溪。”清光绪《永嘉县志》载:“郭溪山,在城西南三十里, 郭溪所出。”

梅屿山别名大平山。位于郭溪镇东部与温 州市鹿城区双屿镇交界处。植有松木、毛竹, 大部山地辟番薯园。南麓有温州梅屿火力发电厂。清光绪《永嘉县志·叙山》载:“梅屿山,在城西二十里,汉梅福隐此,故名。西去有漈岭,通夏仙。”夏仙, 即今温州市鹿城区双屿镇一带。

岷岗山位于潘桥镇西部。西南自瓯海区、 瑞安市界向东北至三溪平原地带, 由龙井山、算盘尖、十二盘山、水牛角山、大乌山顶、五峰尖、 鲤维站山、华亭山等组成。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渐次下降,群峦起伏, 溪涧纵横, 深壑幽谷, 风景优美,为温州市旅游地之一。明嘉靖《温州府志》 载:“ 岷岗山,去城西三十五里, 宋戴溪读书于此。”山地低处湿润,土质肥沃,植被茂密,适于经济林生长,是潘桥镇毛竹、茶叶、柑橘、杨梅、 茉莉花的主要产区, 并植有松、杉等林木。山坡开辟梯田, 种植番薯、水稻等作物。山间流水均  汇于潘桥河。

龙井山位于潘桥镇西部与瑞安林溪乡交界 处。海拔891米。

五峰尖位于瞿溪、潘桥两镇间, 西连大乌山顶,东接潘桥柴头山。远看五峰耸立, 故名。也叫五峰山。海拔557.8米。坡谷植有松、杉、毛竹、茶树等。清光绪《永嘉县志·叙山》载:“五峰山,在城西南三十五里,俗称西幺山。有西华洞,右弼真人吹箫地。”

双个尖位于潘桥镇西部,东北接尖儿头,东南连官山尖,南至瑞安桐溪乡界。以有两峰得名。 东峰海拔715.1米,西峰海拔705.4米。有松、竹、 柴,并种植番薯、柑橘、茶树等。

吹台山位于瓯海区中部,纵跨瑞安市和瓯海区,呈南北走向。瓯海区部分, 由莲花、白云、岭 头、平天镬、柴头、东坑、圆眼坦诸山组成。南与瑞安境内白云山相连,向东北逐渐降低,迤东有头陀山,向北形成蚀余一支,称牛山。清光绪《永嘉 县志·叙山》载:“吹台山,在城南二十里,高处平 正如台,相传王子晋吹笙之所。下有饮鹤泉。广袤 二十余里。南属瑞安, 北属永嘉。山状如楼台。岩 上镌‘不可思议功德’六大字。下有飞泉、石池, 生椅梧及箫笙之竹。梁邱迟为太守, 尝采琴材寄吴兴柳恽。”邱迟寄柳恽诗云:“边山此佳树,摇影出云垂。清心有素体, 直干无曲枝。凡耳非所别, 君子特见知。不辞去根本, 造膝仰光仪。”唐张又新诗云:“吹台山上彩烟凝, 日落云收叠翠屏。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明何白亦有《饮湖上望吹台山》诗。

莲花山位于慈湖、娄桥两地交界处,南接白云山,北连岭头山。以峰顶巨石形似莲花得名。海 拔687.8米。山表石多土少, 有松树、杂木、柴草。作物有番薯、柑橘、茶叶、茉莉等。古迹除吹笙台、饮鹤泉外,还有无量梵音寺、伴云道观。峰巅设有温州电视发射台。

白云山位于娄桥街道南端与瑞安白门交界 处。以峰峦白云缭绕得名。海拔694.3米。山多岩石, 矿藏有铅、锌等。植被有幼松, 柴草。辟有山园,种植番薯、花生等农作物。山上有相传建于晋代的白云寺。

慈湖山位于梧田街道慈湖南部,以古慈湖得名。山势向南延伸,海拔210.3米。植被有松树、杂 木、柴草。坡地种有番薯、茶、茉莉、桃、梨、柑橘,以及葱、蒜、南瓜等。西部有丽塘岭,通丽塘村。北麓有清代经学大师孙诒让墓。

头陀山别名寨城山。位于南白象街道西南部,北至金竹村,西接慈湖山,系吹台山东部一支。山锐而顶圆,下瞰诸山,如老僧踞坐说法,故名头陀山。山中一峰名寨城尖,古时筑有城墙,设四门,今寨址尚存,故又名寨城山。海拔225.2米。坡地种植柑橘、茶树、番薯等。国道104线傍山而过。南 麓有密印寺及温州地震台、温州警校、温州市结核病防治院。

狮子头位于潘桥南部与瑞安桐溪交界处,东北连红岩山,西南接太平山。以山峰形似狮子头得名。海拔222.7米。植被有松木、柴草,种有少量番薯。

牛山位于梧田街道北部与新桥街道交界处, 是吹台山北端—蚀余山。以形似卧牛得名。海拔 205.4米。周围环绕温瑞塘河支流,东麓傍国道104线温州过境路段。

大罗山位于瓯海区东南部。南入瑞安境, 北  止龙湾区,系一跨县山。海拔706.9米。山势连绵, 岗峦起伏。西面为水网平原,东南为滨海平原。襟江控海,与东北面的黄石山及瓯江北岸的磐石山成掎角之势,地理位置重要。清光绪《永嘉县志 · 叙山》载:“大罗山,在城东南四十里,东北枕海, 广袤四十里。跨德政、膺符、华盖三地及瑞安崇泰乡。”又谓:“有泉大旱不涸, 故名泉山。”山中花岗岩蕴藏量丰富,石质优良,有各种经济林,特产有茶叶、杨梅、柑橘等。农产品有番薯、稻、麦、 油菜籽等。山中有五美园、天柱寺、李王尖、香山 寺等名胜古迹。

茶山位于茶山街道东部, 为大罗山支脉西 坡。东起洪岩山,西迄南柳,南至仙岩镇,北达丁 岙。海拔626.4米。以产茶得名。清光绪《永嘉县志 ·叙山》载:“茶山,在城东南二十五里,大罗山之 支,一名五美园山,有五美园岭。”土壤主要为黄 土。五谷坡地及山麓大多垦为园地, 种植茶树、柑 橘、桃、杨梅、茶花、桂花等。丁岙杨梅品质优良, 为全区之冠。山上有后京山、龙潭、洪岩和岭下等 自然村。

黄屿山别外黄虎山。位于三垟街道北部水网 平原上。为一蚀余山丘。以表土色黄得名。坡地植

有蜜柑、茉莉等。清乾隆《温州府志》和光绪《永 嘉县志》都载有“黄屿山”之名。山两头高,中间 低,有凉亭两座。

温瑞平原(瓯海片) 瓯江南岸和飞云江北岸 之间几块平原的总称。其中,西面由瞿溪、雄溪、 郭溪3条溪冲积而成的平原,称三溪平原;从梧田  街道沿温瑞塘河至帆游桥这片平原,称梧田平原; 瓯海仙岩片,称仙岩平原。

戍浦江位于瓯海区西北部, 为全区三大水 系之一。以下游段旧称上戍浦得名。清光绪《永 嘉县志》“瓯江”条记“ 入江有十三浦”,上戍浦 为其中之一。源出青田、瑞安交界的奇云山主峰北 麓,入瓯海区泽雅镇称为龙溪,东流至源口与梅溪 汇合,转向东北流经南雅、雅漾, 至藤桥镇垟岸又 汇葵溪,在外垟浦口注入瓯江,全长42公里。流域 面积246.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217平方公里,平 原29.5平方公里。自外垟浦口上溯至雅漾为感潮河 段,长19公里,江面宽40~70米,水深1.2~3米, 江底宽8~40米。藤桥以下河段可通行25 吨级机动 船。全流域水力资源颇为丰富。上戍平原及泽雅区 沿溪两岸的农田基本上赖以灌溉,唯台风季节,时 有不同程度水患。

龙溪别名泽雅溪、大源溪。位于泽雅镇中 部,系戍浦江主源。溪流蜿蜒曲折形似游龙,故名。 清光绪《永嘉县志·叙水》载有龙溪之名。源出奇 云山主峰北麓,汇北林垟、五凤垟境内诸水,入泽 雅镇后,自西至东经下庵、石桥、林岙、麻芝川等 村,沿途纳桂川、西岸溪等支流, 至雷峰自然村出 境,在源口与梅溪合流。全长12公里,可灌溉农田, 有淡水鱼繁殖。

桂川别名季坑,位于泽雅镇境内。据当地老 农口述,清咸丰三年(1853),青田季土湾遭洪灾, 季姓村民逃荒到此定居,遂名溪为季坑,后依方言 谐音变为桂坑, 雅“坑”为“川”。源出凌云山主 峰东侧,向南流经石良、桂川等村, 至泽雅镇,与 源于筲箕岭的小溪流汇合, 再经半坑下、李家山、 油竹山至泽下注入龙溪。长约6.50公里。水流湍急, 沿溪建有桂坑、黄庄、四公山、包岙等小型水库和

2座水电站。

西岸溪位于西岸办事处中部。因水小流细, 俗称洗脚溪。源出西龙井、仙宅、金岗尖诸山,汇 方园山、太平山和犁头垟、小石垟诸山之水,自南 向北流经西岸、宫外、唐宅、横垟等地,于泽雅镇 注入龙溪,长74公里。

梅溪别名周岙溪、小源溪。位于周岙东部。 相传古以两岸之梅树得名。清光绪《 永嘉县志 · 叙水》载:“ 梅溪, 在泰清乡二十三都, 水出天 长岭。”主源发自境内南部诸山, 经下陈向东北 流至小源, 折而向东,在潘宅村汇合来自大川外 山岭的一支小流, 往北经鹤岙、周岙, 至源口与 龙溪汇合。全长8公里, 自潘宅以下长约4公里, 最宽处 15 米。可灌溉农田 1000 多亩,有淡水鱼 繁殖。

三溪河位于瓯海区西南部三溪片境内, 为 瓯海区西南山区诸水之总汇, 全区三大水系之一。 以上承瞿溪、雄溪、郭溪三水得名。古时称上河, 其流域素称“ 上河乡”。上溯瞿溪之源, 先后纳 雄溪、郭溪、潘桥河、娄桥河之水东流, 新桥街 道接旸岙河通温瑞塘河。长 12300米。其中, 任桥 以下河段为干流, 河床宽缓, 河网密布, 颇饶灌 溉和交通之利。其流域包括瞿溪、郭溪、潘桥、娄 桥、新桥等镇、街道, 并辟有多条航线,是瞿溪镇 和老竹、桐岭等地通往温州市区的主要河道。水 产资源丰富,除有虾、蟹、鱼类自然繁殖外, 有花 鲢、白鲢、鳊鱼、鲤鱼、草鱼、鲫鱼、非洲鲫鱼等 淡水养殖。

瞿溪位于瞿溪镇中部。主源泉东川发自大川 西部与瑞安交界的大峁坪东麓,向东流经凰桥、任 桥入仙门河。自肇山山麓至任桥, 长约6500米。水 源充沛,饶农田灌溉、水力发电和淡水养殖之利。 建有建东水电站和桃园水电站。瞿溪镇境内沿河有 金岩头桥、石柱门桥、塘坎桥、铁竹桥、下殿桥等。

雄溪位于瞿溪镇南部。发源于瓯海、瑞安交界的分水城尖,汇犁头尖、五峰尖诸山之水, 经岙底、雄溪等村, 折向东北,经曹埭、任桥入仙门河。 自雄岙至任桥,长7500米。明嘉靖《温州府志》卷二载有雄溪名。有淡水鱼繁殖。

郭溪位于郭溪镇西部。源于天长岭及附近诸山,沿途汇合小股溪泉, 向东南穿越郭西、郭南、郭溪等村后, 向平原延伸,至宋岙三合、塘下 等村,长约4000米,宽5~10米。再向东南延伸, 河床增宽, 分支众多, 形成水网。其主干至浦北 村分为两支:一支向南, 注入仙门河 ;另一支折向东北,河床宽而曲折, 俗称十八弯, 在浦西村 南注入三溪河。沿岸农田灌溉便利, 为粮食高产 稳产区域 ;又宜于发展水产养殖业;航运亦较方 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游坑口塘建水库 1 座,蓄水量320万立方米;在黄坑凿有瓯江翻水站引水渠道隧洞 1处。

潘桥河三溪河主要支流之一。以地得名。发 源于桐岭及潘桥镇西南岷岗诸山,于马桥合流,经 潘桥、林桥头、河西等村, 出镇境,过娄桥街道古 岸头,与仙门河汇合。长约7500米,最宽处100米, 最窄处20米,水深2~3米。沿途支流交错, 水网密 布。有青、草、鲢、鳊、鲤、鲫等淡水鱼, 水面多水 浮莲。河上建有马桥、潘桥、利农桥、河西桥等。

仙门河位于潘桥镇北部边缘。以绕经仙门山得名。清光绪《永嘉县志·叙水》载:“前湖即仙门 湖,距城十里。”上承瞿溪、雄溪之水, 为三溪河主 干之一段。长2500米,最宽处约100米,水深1.5~  3米。水产资源丰富,航运便利,客货船过往频繁。 每年端午节,多在此举行龙舟竞赛。

娄桥河位于娄桥街道中部。西南承焦下新河,自安下经礁湾,过娄桥,汇清水坑,向东北于东风村出境,注入新桥河。长约6500米,宽25米。 河通行客轮和其他机动船,并养殖淡水鱼,灌溉两岸农田440多公顷。

温瑞塘河曾名永瑞塘河。主要水源来自三溪河,流经温州市区后,又纳吹台山、大罗山诸溪流。 北起小南门,南至瑞安东门外,全长35000米。其 流域总面积 14.4平方公里,最高蓄水量3920万立 方米,灌溉面积20280公顷,素有“下河乡”之称。 属瓯海区段,北起梧田街道的南丽田街,向南经寮 前、塘东、月落垟、大堡底、老殿后、南湖、霞坊、上蔡、白象、仙岩、丽岙等地, 入瑞安境,长9500 米, 是区境中部水网平原诸水的总汇,全区三大水 系之一。河面宽阔,支流众多,水网密布,航运便 利。温(州)瑞(安)、温(州)梅(头)、温(州)茶 (山)、温(州)茅(竹岭)等主要航线过境,各种机 动船和人力船络绎不绝。有花鲤、鲫鱼、草鱼等淡 水鱼及水浮莲、乌鲤藤、菱角等水生植物。塘河古 名南塘, 清光绪《永嘉县志·水利》载:“南塘,在 大南门外, 直通瑞安东门。旧称八十里荷花, 即 此塘也。宋淳熙十四年郡守沈枢修。”宋陈傅良 (1137—1203)《温州重修南塘记》曾叙未修前之状 况:“州城外南达瑞安, 有石塘百里所,不知起何 时。而岁积坏, 倾者为嵌,陷者为汇,遇时潦,咫 尺不得进, 往往溺死。自闽山至于吴会, 去来者病 之。”北宋杨蟠、南宋翁卷等诗人均有关于南塘的 诗篇。

沙门河别名桐屿直河,位于慈湖北部。以地得名。东南流向自沙门至南堡折向东北,经桐屿村,入梧田注入温瑞塘河。长4500米,宽5~40米,灌溉 农田134公顷,有淡水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门坳附近开一人工河与娄桥河支流贯通。

北庄河位于慈湖东部。据旧志有关记载判断,今之北庄河古属慈湖。源头分南北两支:北支 汇平天镬山、岭头山、莲花山之水,经北村折向东 南与南支流;南支由慈湖山流入南村境内,向北 流北庄桥西,汇合北支,向东北注入温瑞塘河,长 3500米,宽35~50米。支流众多,灌溉面积达200 多公顷,有淡水鱼,终年通航小型机动船。

山下坦河位于三垟街道南部。以村得名。西连南白象街道境内的温瑞塘河支流和茶山境内的丁岙河,自马屿村向东流经樟岙、山下坦村,出境通龙湾区的大岙溪。长约3000米,宽60~130米, 水深2~3米。是三垟街道沟通南白象街道、茶山街 道及龙湾区状元街道的水上通道。

丁岙河位于茶山街道北部。以村得名。上承 小坑儿、下坦坪诸村山泉, 向西流经丁岙、徐岙村,至卖鸭桥与舜岙河合流后入南白象街道,注入温瑞塘河。长3500米,宽30~40米。有淡水鱼,灌溉农田约100公顷。

茶山河位于茶山街道中西部。以地得名。上承茶山溪泉,成河于河头潭地段,向西北流经 南白象街道注入温瑞塘河, 长2600 米,宽30~  40米。

三垟湿地位于梧田、三垟片,民间称“南西 垟”,占地面积13.6平方公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间有 161个形态各异的泥洲,当地人称“水墩 墩”,该片湿地自古盛产瓯柑、黄菱和淡水鱼虾,又是各种候鸟、留鸟栖息觅食绝佳之处。现人们将 “三垟湿地”称为温州市的“绿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