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3来源:综合科
丧葬习俗世代相承。旧时殡葬礼仪繁琐复杂,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各地丧葬形式、过程大同小异,瓯海一带大致如下:
送 终 死者临终时,子女親人侍奉床前目送“断气”称之“送终”,旧时有一说法,年老谁为之“送终”天意所定,这也是子女孝敬的标志。
报 丧 丧家派人倒持一把雨伞,分头往亲戚家通报噩耗,称之为报丧。
报 山 丧家委托人到已做好的坟墓(寿坟)地,燃点香烛,扳动八字坎(墓穴前的遮墙)石头,预告三隍土地神,墓主人将来安居。
沐 浴 沐是洗头,浴为洗身。孝子女拿铜币到水边向龙王买水,先将铜币投入水中,然顺倒个舀三碗后,再加一碗,拎回倒入脚盆,用七块小布为死者从头到脚沐浴。
寿 衣 俗称“老衣”。多为蓝、白灰。衣裤为5、7、9、11、13件。孝子女将套好的寿衣拿往露天,一脚跪地,另一脚踩在凳上,用秤称,口念“一秤鲜鲜”,即将凳踹倒。然后给死者穿上。寿鞋软底,用红针缝九针,称“踏九针”。寿帽,男戴方巾、女戴金丝绒帽或包头绢。
灵 床 用门板搭就,将死者仰卧其上,盖上寿被叫“灵床”。一般设于中堂左上方。床前摆一碗祭饭,饭上两个鸡蛋,插一支缠绵棉花的筷子称之为“座头饭”。点一盏菜油灯。在死者寿被上放五个草木灰色的粽子,绑在毛竹枝上,意为让死者上阴间路上用毛竹驱狗、用粽子喂狗,顺利过鬼门关。在寿衣纽扣上挂一只种子袋,内设炒过的谷、卖、豆、玉米、南瓜子等五种,让死者带到阴间播种。
守 灵 由親人轮流日夜守候在灵床边,叫守灵,以防止猫、鼠等骚扰。
入 殓 俗称“请客室”。入殓前,棺材停放中堂,底铺一层木炭、稻草,上面放寿席、寿袄。四方形“头枕”,山字形“脚踏”。由子女长辈抬上身,次者抬腰脚,然后盖上寿被,放上毛竹枝、灰棕,头顶上安3片瓦,脚下放一撮土,表示头顶天,脚踏地。入殓时,生肖忌讳者要回避。盖棺后,親人披麻戴孝跪于灵柩前,嚎啕悲哭。
出 殡 出殡前,先将灵柩抬至露天平坦处。死者子媳女婿皆所有晚辈亲属互拉手成圈,围住灵柩。在哀乐、鞭炮声中,绕灵柩顺三圈、倒三圈旋转,称之为“围丧”,表示依舍作别。出殡时,死者儿子(孝子)穿麻衣,头戴由草绳扎成的“三梁圈”,脚穿草蒲鞋,一手提着香炉,白蜡烛,一手撑着伞。其他送葬者亦穿寿服,头戴白孝巾,跟在灵柩后面,一路相送,叫“送丧”。至亲送达墓地坟山,旁親中途绕道分散。沿途吹打、放鞭炮。
封龙门 灵柩移入墓穴后,由“风水先生”定好方位,并在灵柩底放一块写有灵符的砖,称之为“地契”,表示此地专为死者所有。封龙门时,子孙等辈面向坟头跪地,女婿、甥等辈背向坟跪地。安葬完毕回山,子孙们披红回家。称之为“回山乐”。当日丧户摆丧宴。
灵堂吊祭 出殡后,死者家中摆设灵堂。门台搭表额,中堂摆灵堂。灵案前左右站着纸扎的童男童女,上门挂着纸做的莲花灯。灵堂前摆设灯树,有七层,每层七盏灯,菜油点燃,以示照亮黄泉路,让死者不会抹黑。死者遗像置于灵案上方,下面放死者的鞋。一日三餐,家人要送饭到灵堂灵案,点燃香烛,敲几下碎碗片,以示献饭。晚上请和尚念经或道士做道场,谓之“七经”。女儿家要办祭七酒,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称之为“满七”。满七念大经,亲友、房族再度都来吊丧、悼祭。丧户再摆酒席宴请宾客。